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帳戶管理人的必備工具

在 Blog 每日公佈個人交易帳戶的權益變化好些年了,我也承認在那個帳戶中其實有不少交易並不是程式交易下單的。因此,有些時候看到我的帳戶績效衝得比較快也不見得是程式的功勞。事實上,人為主觀下單更多時候給我的帳戶績效帶來的是負面影響,但我還是難逃想要自己下場交易的誘惑。

然而,在我管理的受託帳戶就完全是程式交易的下單,主因是我無力同時照看多個帳戶。好險,這個因素讓我得以在受託帳戶上實現完整的程式交易實單記錄。

即使知道使用「智能交易顧問 SmartCTA」,在真實交易經驗上確實有效,但它卻無法提供回測,可...大家都是回測控啊!我一直說 SmartCTA 有效,但它到底是怎樣的有效呢?空口白話總是很難體會。因為我有真實的記錄資料,就來做個比較給大家參考。


以下這三個帳戶,分別記錄不同開始時間,不同的資金規模,但都使用相同的訊號組合來源(可每日查看)。

說明:為保護帳戶委託人隱私,帳戶績效一律轉換成類似基金績效記錄的單位淨值(這也是委託人每天拿到的報告內容)。由於我採用的原始策略訊號不是再投資模式(訊號與資金量無關),故而只有每日的損益數字。而實單交易的帳戶,部位的大小當然必須與資金量掛勾。個人意見:再投資的管理應該連動在帳戶而不是個別策略。

要比較原始策略組合與實單間的差異,我們就必須經過一些轉換,讓管理介入前後的績效是能互相比較的。我以三個帳戶的個別起點日期設為 Portfolio 的基準淨值(10)日,把 Portfolio 的每天損益以 300萬為本金基準,計算損益轉成淨值增減,逐日累計加總,得到與個別實單帳戶時間區段一致的 每日淨值 與 MaxDrawdown數值,求出非年化的報酬風險比。

實單帳戶的部位規模因為與資金量掛勾,計算報酬風險比就必須先把淨值轉成報酬率,MDD 也要計算成百分比,這裡也是非年化的。



從上方圖表來看,很明顯的 Portfolio(管理前)雖然是有獲利的,但報酬風險比其實差強人意。經過 SmartCTA 介入的實單交易,報酬風險比得到提高,就以上這段日子的紀錄期間來看,報酬風險比還不僅僅是"提高"而已,簡直可以稱為暴增了。再就管理前、後的淨值對照來觀察,其實我們也沒有犧牲多少潛在獲利,風險(MDD)卻是得到大幅度的壓抑

以上是我個人真實的帳戶管理經驗。SmartCTA 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最大的幫助是它給了很高的信心:我將會做得比 Portfolio backtest 更好,能更好的控制風險。而且,這些效應還是全自動化下產生的,我不必費心於策略的配重調整、是否上下架、是否需要調整槓桿?

三個帳戶的實單績效逐日更新中:Trading on Smart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