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多策略多商品分散了風險?
我們堅持用簡單規則來開發交易訊號的話,幾乎難以避免的:很難取得看起來很漂亮的 Equity curve,即便只存在於回測不理會未來都很困難。於是,我們走向了不管是多策略或是多商品的組合(Portfolio)來產生更加線性的回測績效曲線,原因在於不同的商品或是交易規則,往往能因為各個策略的 Drawdown 發生的時間區間錯開(也許因為規則本身、也許因為商品本身),得到整體組合的 Drawdown 並不是各個策略的直接加總;但在每個交易訊號都被忠實執行的前提下,獲利會被直接加總,因而我們就看到了組合的報酬風險比上升,相對於單一策略。
或許是金融業的廣宣效果,又或許是學校的研究報告?我不知道何時開始,讓資金分散到不同的策略或是商品,被解釋成風險的分散。是因為 Portfolio 的 報酬風險比 遠較單一訊號、單一商品的更佳嗎?只是,過去幾年我也就這麼接受多商品多策略等於風險分散的論點。
直到最近兩年吧?我對把交易分散到多商品、多策略是否就是把風險分散的論點,越來越感到懷疑。
最主要的理由是,在回測中我們的確是能看到因為分散而得到單一投入的風險對資產傷害的百分比下降(這並不是指因為投入的錢從 100% 變成 10%,而使得 Drawdown 就從 50% 變 5% 的意思)。但是在 Outiade sample,我們要怎麼知道當某個策略在 drawdown 時,會有別的策略正在獲利來抵消而降低帳戶的 drawdown?我們能多信賴這樣的...巧合?
一如在開發策略的時候,我們幾乎都需要遵照 Inside / Outside sample 的規則,當我把 Portfolio 的內容定住不動的隨後幾年,或者在開發 Portfolio 就做 Inside / Outside sample 測試,應該都不難發現在 Outside sample 帳戶資產的風險似乎沒有因為交易動作的分散而被分散?如果只是為了降低單一訊號破產風險,降低槓桿可能更為有效。
換言之,在面對真實交易的未來,我們能倚賴多策略、多商品來做為風險分散的功用嗎?想要以交易動作的分散來達到風險分散的效果,會不會只是我們... 幻想?又或者說:我們能否透過怎樣的檢測去證實 ─ 交易動作分散在帳戶資產風險的分散(控制)上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機率?改善程度?
熱門文章
-
去年開發「 把策略訊號轉換成選擇權去執行 」的時候,一直有個實務上的困擾:標的物價格。 我要把訊號轉成選擇權的時候,事前不能精準的知道要交易哪一個履約價、Put 或 Call,需要在訊號或市況變化的當下才決定交易標的。但在 MultiCharts 的運作架構上,需要開啟欲取...
-
在 MultiCharts 裡,本來我以為 EntryPrice(0) 就代表了最後一個進場的成本價,經過測試後,確定了 EntryPrice( 0 ) 不是最後一次進場價,而是最後進場方向的第一筆價格(可查閱"程式交易語法大全 page 255")。什麼意思...
-
殷鑑不遠。這是 2019/07/03 的台指期貨,在大約 10來秒的時間之中,台指閃崩了近 500點,並且快速回復。這樣類似的事件,在台指不是空前,也不會絕後,即使台灣期貨交易所有所謂的動態穩定機制在運作,這一天,據我所聽聞到也有不少友人在這很短的時間內... 中槍了。這裡,我們...
-
看到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eric.hsu.73/posts/9305791976115818 ),截圖如下: 簡單總結一下: 決策是否投入賭局,要在賭局對自己呈現正期望值,並且如果賭輸的損失發生時自己仍能多次承受的前提下才...